童年被排挤会在长大后留下痕迹?心理学家揭11种常见影响:讨好型人格、爱内耗、完美主义……

约 2 个月前
1.1k 次浏览
时事新闻
 

即使是成年人,也难免会有被排除在外的时刻,比如没有被邀请参加朋友的聚会、同事的聚餐之类的。而对于孩子来说,孤立感往往来得更突然,例如课间被忽视、午餐时只能自己一个人坐。心理学家指出,如果这种被排斥的经历在童年成为“常态”,可能对未来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。包括在成年时出现以下 11 种特质——

1. 社交不安:专家指出,童年经常被排挤的人往往在社交上缺乏安全感,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。可能源自于社交交互的匮乏,导致他们在“如何与他人交往”方面的数据积累本身就很少。这些人有时会将排挤归咎于自身,认为自己“肯定哪里不对”,这会进一步引发社交焦虑。

2. 完美主义倾向:被排挤会让孩子感觉被忽视,因此他们成年后可能会拼命寻求关注,这种行为可能表现为完美主义。“童年被排斥的人可能会在不必要的场合力求完美、表现过度,或只是为了被看见。”

3. 创造力:孩子们也可能会通过健康方式来排解被排斥的情绪。“很多童年受排挤的孩子会转向创意表达,如写作、绘画或音乐,这些方式帮助他们表达自我。”这份创造力也使他们在成年后能从多角度看待问题,成为善于解决问题的人。

4. 忠诚感强:童年被排挤的孩子,很早就明白“关系”的重要性。“曾被排挤的人,成年后对在乎的人会格外忠诚,因为他们非常珍惜这段关系,会不惜一切去维护它。”

5. 共情力强:长期被排斥者更容易对他人的孤独感产生共鸣。他们理解“被排除”的感受,因此往往更富同理心。

6. 自尊心低:排斥经历若未被处理,容易内化成“我不够好”的信念,成年后表现为低自尊、害怕表达意见。

7. 过度分析:他们会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,把无意的举动当作拒绝信号,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。

8. 讨好型人格:为了融入人群,他们可能不断迎合别人,久而久之迷失自我。

9. 强烈的外在认可需求:他们往往将“被邀请的频率”与自我价值绑定,缺乏内在的稳定感。

10. 自我隔离倾向:虽然独处本身无害,但持续自我隔离可能加深孤独,形成社交回避。

11. 偏爱结构化环境:他们在有明确规则、角色清晰的环境中感到更安心,能减少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不安。

如何疗愈童年创伤?

童年被排斥的经历可能在多年后仍悄然影响我们的情绪与行为。但好消息是,我们可以疗愈它。以下是心理学家建议的四个关键步骤——

1. 回顾并理解发生了什么:有时候,我们被排挤的原因并非“我们不好”,而是源自于环境、偏见或不合拍的兴趣。理解这些背景,可以帮助我们停止“内化”这些创伤。

2. 放下但不是遗忘:放下意味着不再让过去控制你的人生。你无需否认经历本身,放下并不等于忘记,也不意味着自欺欺人。“过去的经历会影响我们,但不决定我们是谁。我们必须放下那些对当下无益的过去。”

3. 创建新友谊和正向链接:拥有几个可以信赖的朋友至关重要。与一群愿意一同出游、交互的朋友相处,可以重建归属感,抚平童年的孤独。

4. 寻求专业支持:心理创伤需要时间与引导来修复。专业心理咨询不仅能让你倾诉,还能提供切实可行的疗愈方法,帮助你从深处恢复自我。

责任编辑:  
来源:  Yahoo
点赞 (0)
脸书分享
微信分享
0条评论